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重庆丰都:产业扶贫花遍开 脱贫攻坚结硕果
2021年03月09日 17:25 来源:《中国新闻》报

  丰都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东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境内长江岸线47公里,面积2901平方公里,是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县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区,素以“鬼城”名扬中外。2002年丰都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纳入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试点县。

  近年来,经过丰都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雏型已跃入人们的眼帘,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方兴未艾。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丰都举全县之力,想办法、订措施、强改革,目前全县95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21029户77977名贫困群众告别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降至零,群众生活和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记者随“武陵山乡美·齐力奔小康——聚焦重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暨民族团结进步新风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丰都,探索具有丰都特色的扶贫、减贫、脱贫创新工作做法,记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丰都经验”。

  【书记专访】

  引大企业促大产业:重庆丰都产业“扶贫”样本

  靠天吃饭的农业,如何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长效产业?曾被纳入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试点县的丰都,走出了一条以“大企业带大产业促大扶贫”的脱贫之路。

  丰都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属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是这里给人的印象。中共重庆丰都县委书记徐世国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谈到,“销售市场拓展和农产品技术问题是发展农业产业的主要难点所在。”

  近年来,丰都引进培育7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构建起以牛、鸡、猪为重点的“1+4+X”扶贫产业体系。通过大企业“代购、代养、代销”等方法,小农户、小企业与大产业实现有机融合,有效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市场开拓能力差。而我们的龙头企业走的是‘总部在丰都,基地在全球,市场在全国’的经营路子。”徐世国以该县引进培育的肉牛全产业龙头企业——重庆恒都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举例,其牛肉产品在天猫、京东同类生鲜类市场份额占有率超过50%,仅在该县就带动20%的农户参与肉牛产业发展,帮助1000余建卡贫困户脱贫。

  依托龙头企业丰富的技术储备,丰都建立专业技术团队和设置技术扶贫专岗,攻关技术难题。据恒都集团副总经理朱刚泉介绍,该公司目前可实现精细化分割达16个部位300余个品种,产品涵盖冷冻调理、熟食产品、休闲食品、西式牛肉4大类200余个品种,实现了牛肉中高端产品全覆盖。利用技术优势,企业在当地农村布点收购秸秆等农副产物,使农副产品“变废为宝”,促进当地农民进一步增收。

  在7个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下,丰都逐渐形成了59家县级农业企业、1900余家农民合作社、1000余个家庭农场为主体的脱贫产业发展生力军,构建起了“县有龙头企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致富家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从牧草的种植到饲养和屠宰,从加工到销售,以及粪污的循环利用,丰都整个肉牛产业已经形成全产业链。”徐世国介绍,目前该产业涉及该县农村贫困户超过2000户。

  通过资产收益、代养收益、股权分红等带贫益贫机制,目前,丰都所有村已告别集体经济“空壳村”,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基本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9729元(人民币)增长到2019年的14518元(人民币)。2020年前三季度达到11606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8%。

  【扶贫经验】

  重庆丰都汇聚“统战+”优势 搭建精准扶贫“同心桥”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重庆丰都如何动员凝聚扶贫力量,构建起各方联动、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中共丰都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罗全良表示,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丰都县委统战部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优势,创新“统战+扶贫”工作模式,引导各领域统战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聚集,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构建形成强大的脱贫攻坚力量。

  记者从丰都县城驱车20公里来到兴义镇双桂场村。放眼望去,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延伸至村里的田间地头、通到农户家门口。

  据双桂场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方安介绍,双桂场村曾是丰都县深度贫困村,地处长江边上的高山上,劳动力流失十分严重,是当地闻名的“空壳村”“老年村”。丰都县委统战部作为帮扶单位,近年来先后筹措项目资金114万元(人民币),整修了该村便民服务中心,建成了一座光伏发电站和一个就业扶贫车间,如今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面消除了“空壳村”。

  “从饲养、繁殖到疫病防控,村里都会有专业的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这些年我通过发展养殖,收入比原来翻了10倍。”村里养殖大户陈万忠笑着说。

  48岁的陈万忠是双桂场村的村民,妻子谭全英早年被评定为三级肢体残疾,家中有3个孩子需要抚养,因教育支出大、家庭负担重,2014年纳入建卡贫困户。2015年,在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陈万忠干起了养殖业。

  从几头牛到几十头牛、几头猪到上百头猪,陈万忠刻苦钻研养殖技术,逐渐摸清了畜牧养殖的门路。辛辛苦苦养大的肉牛、生猪也卖出了好价格。见经济效益可观,陈万忠开始“自立门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在当地创建“全忠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民营企业是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大扶贫格局中的重要一环。罗全良称,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产业的支持,而民企的最大优势,恰恰就是因地制宜导入核心产业,发展对口村镇的特色产业,把扶贫扶到“根子上”和“点子上”。

  记者了解到,丰都县委统战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助推精准扶贫行动,组织县内外195家民营企业“点对点”结队帮扶全县138个贫困村,累计投入6.1756亿元(人民币)。当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股权分红、务工收入等方式,人均年收入超2000元(人民币)。

  近年来,丰都县委统战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将县级单位“所能”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所需”无缝对接,争取少数民族发展项目专项资金400余万元(人民币),用于部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利用资源提供就业岗位近2000个,解决农民务工难题,加快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从罗全良的描述中,通过产业扶持、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教育资助、医疗救助、个人帮扶等项目的实施,如今丰都县贫困村旧貌换新颜,贫困户家容家貌大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大改善,贫困户的心中有了希望、日子有了奔头。

  【脱贫故事】

  武陵山古村落美景变“钱”景 返乡创业人忆乡村旅游变迁

  2020年初冬时节,武陵山区陆续迎来降雪。重庆市丰都县都督乡41岁的村民刘航飞拿起手机,图文并茂地将家乡的雾凇雪景和冬季民俗分享到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自返乡创业那年起,他就坚持以这样的方式推介家乡美景,不知不觉已过去五年。

  千年古树、百年民居、天坑溶洞、峡谷瀑布……刘航飞的家乡位于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线路和乌江画廊民族风情走廊的交汇处。境内不超过45公里的范围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民俗建筑。记者来到都督乡时,正值大雪过后,放眼望去,漫山银装素裹,美不胜收。

  都督乡“小而全”的旅游资源,过去鲜有人知。都督乡处于重庆丰都、武隆、彭水、石柱四县交界的地方,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刘航飞回忆,以前家乡基础设施差,“去重庆需要走六七个小时的路到武平镇坐汽车。”为谋发展,刘航飞在2000年“花三天路程”到重庆主城打工,一走就是15年。

  变化同样发生在2014年,中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全面铺开,农村交通环境逐年改善。此时,都督乡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当地政府对境内的师家嵌天坑溶洞群、古树、古村等进行了旅游开发保护,并以资金补助的形式鼓励古寨居民发展乡村农家乐。

  “在外漂泊始终没有归属感,我一直都想回家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刘航飞看到家乡的变化,毅然放弃重庆主城的工作回到家乡,将自己家里近300年历史的祖宅打造成农家乐,并辗转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的多个旅游景点,学习乡村农家乐、民宿的经营经验。

  都督乡的乡村旅游和刘航飞的家乡事业并非一帆风顺。

  “刚起步的时候,游客很少,偶尔才有1-2个人入住。”刘航飞告诉记者,即便如此他还是始终坚持与到访的游客一起游览都督乡山水,一起喝茶闲聊都督乡的文化和民俗。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启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推介家乡风俗和美景,希望为家乡旅游发展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都督乡交通网络也在逐步完善。都督乡党委书记江永红介绍,2014年以来都督乡共计硬化道路50.06公里,建成人行便道41.3公里,形成“对外主公路、村社水泥路、乡内联网路”的道路网络。境内的都(督)棣(堂)公路还入选了重庆最美乡村公路。

  道路网络的联通让都督乡的美景渐渐被人们知晓。如今,刘航飞的农家乐累积起了自己的“朋友圈”,许多顾客成了“回头客”。刘航飞本人也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指导10余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建起了乡村农家乐。

  “以后乌江画廊和长江三峡一线的游客,都会聚拢过来。”随着丰彭二级路等一批交通工程的规划和开工,刘航飞对家乡的旅游未来充满了自信。但他却计划精简自家农家乐的规模,转型成“小而精”的民宿,以更周到的服务让更多游客真正体味到家乡的美。

李娅 张燕 罗永皓 王婷婷 马佳欣 / 文

【编辑:罗永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