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发展新质生产力 渝企如何“挑大梁”
2024-04-17 08:19:06 来源:重庆日报

  产业技术创新,成为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

  日前市经信委接连发文,征集全市产业技术创新典型应用场景,征集全市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培育对象,启动本年度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一揽子紧锣密鼓的政策,吹响发力产业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链“锻长补短”的“冲锋号”。

  创新驱动,重点在产业,关键在企业。当前渝企在创新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如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挑大梁”?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查。

  让产业链“串珠成链”

  创新成提档升级“金钥匙”

  4月16日,西部(重庆)科学城凤栖湖畔的金凤实验室,一众科研人员正埋头做实验。

  作为重庆首批重点实验室,金凤实验室引进一大批科研团队及研发人员,正在加快建设金凤干细胞中心,筹备建设标准化病理资源数据库。“通过技术创新,只要突破一项诊疗新技术,就能迅速催生一个‘新星’产业。”金凤实验室副主任徐辉说。

  两江新区明月湖,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研发人员同样潜心研发,攻关工业材料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通过该科创中心的孵化,重庆两航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正在开展高性能钛合金铸件设计生产,将为国产大飞机和商业航天火箭进行配套,完善产业链。

  在科研机构加大创新力度的同时,企业层面同样“快马加鞭”,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加大创新研发力度。

  比如,作为国内变速器生产头部企业,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依托自身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优势,通过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一举突破国产变速器技术瓶颈,近年来,一批自主研发产品对企业销售收入贡献率达55%以上。

  同样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环保材料进行创新研发,为医疗、航空等产业领域提供一揽子节能材料及解决方案,连续数年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超50%增长。

  可见,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由企业技术中心主导的创新研发,成为提档升级“金钥匙”。

  “企业技术中心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实验室产品与产业化之间的缺失环节,解决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痛点。”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以康佳光电为载体的微发光二极管新型显示企业创新中心为例,自成立以来,该中心牵头开发了20多款产品,在新型显示技术产业领域实现多个上下游企业集聚和技术融合。

  该负责人表示,当前不少企业存在着“技术研发—成果扩散—商业化—产业化”产业链衔接不畅的难题,创新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而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正是打通实验室产品与产业化之间的“通道”,让产业链“串珠成链”。

  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偏少

  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用创新链提升产业链,重庆有行动、有成效,但当前部分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仍显不足。

  “通过自主创新,我市不少配套企业进入头部笔电品牌商配套产业链,但在芯片这个核心部件上,渝企依然弱势。”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负责人说,以重庆仁宝公司为例,其笔电在渝配套率近60%,但多数是原材料、零部件产品,芯片等核心部件不在此列。

  “芯片研发能力不足,凸显产业链自主可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市内多个电子产业企业负责人表示,从研发层面看,目前重庆在高精度运动控制、建模仿真等一批数字化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同时本土工业软件企业数量较少,造成工业智能化控制集成与工业应用软件开发等能力欠缺。

  再从企业层面看,虽然部分渝企通过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尝到“甜头”,但渝企技术中心整体存在数量不多、创新能力培育不够的问题。

  “渝企的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偏少,与企业难以满足技术中心创建评审的‘硬指标’有关。”市经信委负责人介绍,企业要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首先得获评为市级技术中心,后者的“门槛”包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每年研发经费支出不低于300万元,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少于30人等。客观上,“够得着”上述指标的重庆企业本就不多。

  而对于已经创建国家级或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渝企而言,在创新能力培育方面,也存在着重大引领性研究成果不够、带动性强科创企业不多、有影响力科技创新平台不大、领军型科创人才不足等短板。

  “要增加企业技术中心数量、提升其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是当务之急。”市科学技术信息中心负责人建议,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要从“培育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推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发展、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等多方面“做文章”,只有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才能不断提升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和群体规模。

  推动产业集优聚强

  加速建立现代制造业集群

  作为制造业重镇,重庆有着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如何在众多发展状况不同的产业中培育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对此,重庆提出建立“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围绕创新链、产业链“集优聚强、聚链延链”,成为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之一。

  “随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构建,重庆产业结构更优,科技动能更强,新兴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截至去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2.2%,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持续增加。

  其中,一批新兴产业为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注入了强劲动能——2023年,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先进材料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5%、11.2%……一批未来技术及产品实现“连点成线、织线成面”,逐步形成新的产业链。

  重庆还通过实施“416”科技创新布局,聚力建设“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4个科创高地,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16个重要战略领域,实施产业结构持续动态调整、迭代升级。

  比如,重点实验室是创新重要力量,是科技创新的中坚。目前重庆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先后布局金凤、明月湖等一批实验室,形成了具有重庆特色的实验室体系。

  “在建立‘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过程中,通过持续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必然加快形成、壮大。”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预计到202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将迈上4万亿元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将提高至近40%,建成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地”。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夏元 见习记者 肖乔

【编辑:马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