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重庆道路工程设计“老将”吕文捷:在“创新”中不断求变
2023年12月26日 17:22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12月26日电 题:重庆道路工程设计“老将”吕文捷:在“创新”中不断求变

  中新网记者 钟旖

  “道路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近日,回顾从业的33年,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道路专业副总工程师、发展创新部主任吕文捷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把握国家宏观政策,运用行业先进理念、谋求技术革新,是“市政人”不断进步的“不二法宝”。

  今年55岁的吕文捷是一名道路工程设计“老将”。1990年,他从上海铁道大学的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重庆的一家煤矿设计院工作,从此开始踏上道路设计咨询之路,与道路设计结缘。

  “相比现在,当时的条件可以说很艰苦。但我很庆幸,恶劣的条件反而让我迅速成长,打牢了道路设计的基础。”入行前期,吕文捷接触的均为矿区道路设计。1993年,其独当一面主导的首个项目是贵州盘江矿务局金佳矿井的地面运输系统,主要包含30多公里长的厂矿道路。

图为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道路专业副总工程师、发展创新部主任吕文捷(中)在工作中。钟旖摄
图为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道路专业副总工程师、发展创新部主任吕文捷(中)在工作中。钟旖摄

  彼时,没有GPS定位、无人机,甚至没有1:2000以上的地形图。吕文捷带着1:10000的地形图,与测量队一道在贵州大山深处早出晚归、跋山涉水,用“三点一线”最原始但却是最稳妥的方法开展定线测量,前后用了2个多月。

  吕文捷记得,三年后,一段3公里长的进厂道路率先竣工,这条路并不宽,只有双向两车道,但地形非常复杂、起终点高差大需要迂回展线、多次穿越在建的南昆铁路,建设过程中协调难度极大,项目组在参建各方的配合下,克服了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设计。“在竣工通车仪式的现场,成就感油然而生,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2003年初,吕文捷转战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新方向。吕文捷介绍,在市政工程中,“道路”是具有龙头作用的主导专业,除了必需具备道路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当掌握桥梁、隧道、结构、雨污排水、综合管线、交通、绿化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城市道路涉及面很广,要照顾到方方面面,考验着设计师的协调配合能力。”截至目前,吕文捷已完成项目超100项,城市主次干道总长度超300公里,涉及大型市政桥梁、隧道和立交工程超50项。

  他认为,“技术创新”是克服每一次挑战的必经之路。2017年底竣工通车的华岩隧道,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华岩隧道长度4.97公里,是当今国内最长的高瓦斯双向6车道城市隧道。隧道穿越中梁山煤矿采空区、高瓦斯、溶洞、断层等复杂地质区域。为此,在设计阶段,吕文捷便带着团队运用地质选线和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研发了穿越煤系地层城市隧道瓦斯防治与采空区处治关键技术和水环境敏感区城市隧道建设关键技术,该项目斩获国家级、市级勘察设计类多个奖项。

  吕文捷指出,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等设计理念,需要长期遵循。

  细数其设计的“得意之作”,吕文捷最难忘、花费精力最多的是2005年开始的蔡家组团道路规划设计项目。在规划阶段,他先行先试,实施了不少突破性构想。比如,为保证道路建成后的高效率通行,采用道路交通一体化设计,改变“一条路从头到尾一样宽”的规划模式,参照国际标准精细化设计车道、拓宽交叉口;又如,结合山地城市地形地貌特点优化调整路网规划,节约土地资源,减少投资成本。

  “我最满意的,是通过设计变更,保留住了一座清朝的‘举人楼’古建筑。”吕文捷介绍,在蔡家中环快速干道设计过程中,根据既定规划需要经过具有较大文物价值的“举人楼”,为此他特意将公路设计向北移动了80米,将“举人楼”完整保护。如今,“举人楼”成为地方政府重点保护建筑。

  此外,在悦来智慧城的开发建设中,为保护江北化肥厂独特的历史风貌,吕文捷带领项目组反复深入现场,研究优化周边地块的交通组织和工程方案,配合项目业主将过去的化肥厂打造成为独具特色、与邻近的四川美术学院规划相协调的文艺小镇。吕文捷深感自豪:“保护历史,传承文化,留住城市文脉,是我们市政人应该做的事。”

  前不久,为更好地应对行业变革,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成立了发展创新部,吕文捷接过科研管理的担子。面对新角色、新挑战,他很是乐观,“虽然快退休了,但是觉得学无止境,如果哪天不学,肯定会落后。”

  作为从设计画图一线成长起来的市政人,吕文捷认为,技术的更迭不断推动行业进步,也带来更多挑战。未来,不仅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在城镇化进程中,行业也要转变思路,向城市更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低碳环保可持续等领域谋求新发展。

  采访最后,吕文捷表示,在“创新”中求变,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完)

【编辑:梁钦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