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举措》《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举措》
2021年09月18日 08:48 来源:重庆日报

  (十)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完善体育教师考核评价方案,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体育教师在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表彰奖励、进修培训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畅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人文社科课题等科研课题项目中设立体育专项课题,在相关成果奖励评选表彰中保障体育学科占有一定比例。

  (十一)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落实“区县属地、部门属事、学校主体”等各方责任,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市、区县教育规划。完善重庆市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把学校体育政策措施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素质测评、支持学校体育开展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建立学校体育教研活动常态化视导机制,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发布、反馈和结果应用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体育质量监测体系,强化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落实情况的抽查复核。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推动纳入高校本科(专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双高”建设成效评价。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弄虚作假、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连续下降、近视率连续上升的区县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法依规依纪予以问责。

  五、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各区县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重视、关心学校体育工作,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总体谋划,纳入相关规划。各区县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按照“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统筹安排生均公用经费,按要求保障体育工作正常开展。

  (十三)加强制度保障。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规定,研究制定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建立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社保、卫生健康、体育等部门参与的学校体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强化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

  (十四)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学校体育工作政策宣传力度,深入挖掘学校体育工作典型案例,系统总结经验做法,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教育成果。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站等网络平台,宣传学校体育工作好故事,传播学校体育工作好声音,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举措》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结合重庆实际,制定如下举措。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按照“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二、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

  (一)明确课程目标。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挖掘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构建学科特点鲜明、核心价值突出的课程目标体系。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义务教育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高中教育注重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开阔学生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职业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培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等教育注重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和一定专业审美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二)完善课程设置。整合相关学科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段各有侧重,大中小幼相互衔接的课程设置体系。学前教育阶段主要开设适合幼儿身心特点发展的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开设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高中阶段主要开设多样化、可选择的艺术技能训练课程,增加艺术课程可选择性。职业教育主要开设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实践性艺术课程。高等教育阶段主要开设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经典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以及与各专业教育紧密联系的学科审美课程。

  (三)加强教材建设。构建主线贯通、纵向衔接、大中小幼循序渐进的教材建设体系,运用好国家教材、编写好地方教材、开发好校本教材。编写地方教材、开发校本教材要围绕美育课程目标,充分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反映巴渝民间文化艺术特色,体现美育教材的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和传承性。健全教材更新和审定等机制,坚持把中小学美育教材纳入学生教材保障范围,做到人手一册。落实高校美育教材建设主体责任,做好教材编写、使用和研究工作,形成以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为主体,融通多学科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体系,以及与专业教育紧密相关的专业美育课程教材体系。

  三、全面深化美育改革

  (四)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全面落实国家美育课程刚性设置要求,确保美育课程开课率、学校美育实践活动覆盖率100%。小学以音乐、美术为主体的美育课每周不少于4课时,初中以音乐、美术为主体的美育课每周不少于2课时,普通高中以音乐、美术为主体的美育必修课要分别达到3学分。中职学校美育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不少于72学时。本科和高职院校美育通识课、公共艺术课、专业审美课及社团实践活动等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管理,不少于2学分。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美学、艺术学课程以及美育社会实践等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和学分体系。

  (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学科审美基础+学科技能+学科审美创新”“跨学科审美基础+跨学科思维培养+跨学科创新”“审美课堂+社团审美活动+社区美育”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健全学校美育教学研究机制,完善美育专项课题研究制度,发挥高校引领作用,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科研联动。设立重庆市学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培育5—10项市级美育优秀教学成果、5—10名市级教学名师、3—5所市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建设一批市级美育实践基地。大力开展高雅艺术和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开展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建设,深化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建设和市级美育实验区综合改革,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促进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有机融合。

  (六)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将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统筹安排,完善课程化管理,大力开展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熏陶的机会。以每年5月开展的学生艺术活动月、每年12月开展的迎新艺术展演月等活动为抓手,以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为引领,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群体性艺术展示活动,推进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优化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项目设置,大力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地方传统文化艺术、非遗文化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有条件的区县每年开展1次中小学生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语言艺术、书法、绘画、摄影、手工制作、艺术实践工作坊等艺术专项展示活动,每年开展1次博物馆、青少年宫、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实践活动,每3年组织1次市级大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活动。完善高水平学生艺术团建设机制,加强市级示范性学生艺术团建设,每年遴选一批优秀学生艺术团参加全国和全市重大演出活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