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巴南区南彭街道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聚了民心美了乡村
2021年09月03日 12:53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9月3日电(刘凤莲 方霞)沿着平整宽敞的沥青道走进南彭街道塔落村野舒沟,特色文化墙面、干净整洁的庭院、白墙黛瓦的民房随即映入眼帘,与远山、稻田相映成景。

  今年以来,巴南区南彭街道实施的“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改新模式,一改“要我变”为“我要变”,“政府包办”为“群众共同参与”。村民的思想转变了,行为规范了,环境就渐渐好起来了。

村民积极投入院坝整改
村民积极投入院坝整改。巴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转变模式典型示范

  这一切都与野舒沟村民的投资投劳息息相关,也与塔落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定华分不开。

  近年来,是巴南区按照重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部署,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先导工程,在塔落村野舒沟进行整治试点工作。

  以前的人居环境整治,让村两委班子十分头疼。以前都是政府出钱出力,包办式的整改,整改后村民并不珍惜,不能保持良好的环境,而且形成了等政府整改的懒惰思想。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张定华和班子商量,尝试着让村民出力的方式来整改,政府统一购买材料。

  可是,习惯了政府“包办”整改的村民,一时很难接受。野舒沟院坝共30户,并不是所有人都“一条心”。在准备阶段时,村干部每一户登门造访、商量规划、开院坝会、做好宣传,但还是有村民不愿意整治改造。

  “通过数次交流,嘴巴都说干了,还好也有村民是愿意的,那就从愿意的入手。”张定华说,购买材料,搬运材料,清理边沟……那段时间,村干部集体出动帮忙整治,很快就出了效果。

村民院坝整改后。巴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村民院坝整改后。巴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改造效果带动村民

  “其他村民看到了邻居改造后的效果,野舒沟院坝的村民都开始抢着要改造。”张定华说,那段时间,既要帮助村民白天抬水泥、运碎石,还要协调各家各户先后整改的矛盾。张定华回忆起一个冬天的中午,帮助村民劳作了半天,中午吃饭时,一村民不满要后修建,便前来抢走了张定华吃饭的碗,威胁她要先进行修建,张定华饿着肚子忍让了村民。

  “当时的辛酸说不尽倒不完,但是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既要吃得了苦,也要受得了气,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张定华说。

  为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塔落村健全清扫保洁村社包片、农户包院管理机制,由村社干部带头参与,农户每天轮流对公共地段进行清扫,确保环境干净整洁。

  “起初有人不愿意做清洁,她天天来帮着做,村民渐渐也形成了习惯。院坝干净了,所有人都愿意来。我寿宴就是在坝子里办的。”91岁的潘婆婆看村干部又来巡查,连忙上前打招呼。

  塔落张定华称,此举既可增加村民的参与感,又可节省人工费用,缓解整治资金的压力,省下的钱可以用于更多院坝的改造。

  野舒沟院坝占地约12亩,整治政府花费了13万元左右,村民共集资2850元,义务投劳530余个,如果整体政府“包办”,整体的资金在40万元左右。

  野舒沟院坝在张定华的带领下很快就初见成效,村民也从“要我变”的思想转变为“我要变”,对此,南彭街道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创新性地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因地制宜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街道12个村“村村都有人居环境示范点”。

村民屋前整改后。巴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村民屋前整改后。巴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建设模式全区推广

  南彭街道市政环卫所所长钱星辰介绍,目前,野舒沟院坝是巴南最早的试点项目,该建设模式在全区推广。

  “人居环境整治让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也让我们更有凝聚力。”这是在塔落村常听见的话。

  今年6月以来,持续半个月的暴雨给塔落村村民造成诸多生活不便,困难群众熊国平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熊国平外出务工时不慎被铁钉划伤脚掌,加之本身患有糖尿病,导致脚伤一直到现在未能痊愈。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他,看到回家路上完全垮塌的路面,一直愁容满面。

  了解到这一情况,塔落村驻村干部及张定华立马向街道申请扶贫资金,组织群众对道路进行修缮,短短3天就把熊国平回家的路修好了。

  “以前这个路没有硬化,下雨天道路泥泞,走在上面容易打滑,而且土壤疏松,前几天半夜就垮塌了,我正愁着呢,他们就过来帮我修路来了,看到这个水泥路面,我心里踏实多了。”熊国平感叹道。水泥硬化的路面不仅提高了道路的安全性、美观度,更让扶贫政策的暖阳照进了熊国平的心里。

  在张定华的带领下,塔落村村社干部扎根到农户中间,通过到农户家中、工作单位考察核实,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的生活及工作情况,认真梳理,核对信息,并根据相关政策为困难群众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切实改善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提升了当地村民的居住环境。


【编辑:李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