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黎美剑|箩篼湾里沐“村”风
2023年4月20日 14:42 来源:中新网重庆

  或许是箩篼湾这个名字过于“农村”,易于翻动我儿时的记忆,走进箩篼湾,心里就生发出了强烈的家的感觉。我便经意的打量起了这个具有鲜明渝东农村特征的湾落来。

  箩篼湾的名字虽然土里土气,但一幢幢白墙灰瓦的民居在一条条宽敞干净的柏油路的缠绕中又显得特别洋气,昭示着这个村庄的富裕。湾里的民居相对集中,每户的门上都挂了木刻的对联,对联的内容大多是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或新农村的;门前的坝子都打扫得干干净净,阶檐上的物品也摆放得整整齐齐。来来往往的村民脸上大多带着微笑,认识的和我打着招呼,似曾认识的和我点点头,哪怕不认识的,只要我主动给个微笑,他也会还我一个微笑,显得都很友好。这种久违的“淳朴”让我开始怀疑几年前自己给箩篼湾民风的“定义”有失偏颇了。

  四年前的几件小事,让我对箩篼湾产生了成见。那年春天,为迎接全国文明村镇的复查,我受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党支部的邀请,去为毕桥村做一些宣传策划。我们在村委会的路边竖立了两块宣传牌,没想到被相隔百多米、中间还有两块水田相间的箩篼湾村民以挡了他们的“风水”为由不让安装,最后村委会只好换地方了事。另一件事很无语,那时的村道比较窄,一辆货车无意挂断了一棵李子树的枝丫,被索赔了一棵树的价钱才脱了身。第三件事更无奈,当时正在改造村里的道路,有两户农家只需要将十几米的人行便道拓宽两米就可以与主干道相通,彻底解决汽车通畅问题,但路边有地的那户村民坚决不同意置换土地,村社干部多次协调未果,只好舍近求远改道,多花了几万块钱。这几件事让我对箩篼湾的民风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置疑这个“文明村”名不副实。

  后来,村支书章开明告诉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他们抓住乡风文明这个牛鼻子,集中精力加强以党风、民风、家风为内容的“三风”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道德和文化素质。开展了以破除陈规陋习、坚持移风易俗、美化环境卫生的“塑形”活动和弘扬“箩篼文化”、建立诚信体系、提升文化品味的“铸魂”活动。

  在“塑形”“铸魂”活动中,章开明有一个“两个字三件事”理论颇有创意。两个字是“分”和“钱”;三件事是管“分”,管“钱”,管“分钱”。所谓的管“分”,就是管村民的“积分”。在箩篼湾有个“村民积分制”,就是按照《村民公约》,对公共事业建设、红白喜事操办、邻里团结互助、保护生态、婚姻自由、敬老爱幼、遵纪守法、公共卫生等情况进行考核打分。评上了“好儿媳”“好公婆”要加分;帮助他人要加分;维护集体利益要加分;与坏人坏事作斗争要加分;加分项目多达三十几项。反之,侵犯公共利益要减分;违犯公序良俗要减分;吵架打骂要减分;环境脏乱要减分;减分项目也多达二十几项。这个“积分制”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谓管“钱”,就是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做到有钱可分。村里通过发展制种业、旅游业、培训业等集体经济,每年收入百多万元。至于“分钱”,那是一个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重要手段。每年的积分兑换大会,那是全体村民参与度最高的会议。这时候,每个人的积分都会当众公开,现场兑奖。多者几千上万元,少者几十到几元不等。关键是那种荣誉感对村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民风的好转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八十五岁的黄正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村支书,也是箩篼湾德高望重的长辈,他在箩篼湾建了一个“老黄说理堂”,过去他一年要调解家庭和邻里纠纷二十多件,随着乡风文明建设的“塑形”“铸魂”活动的开展,他调解的案件越来越少,去年他只调解了一件。他说:“这个乡风文明建设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不知不觉中就把我闲置了,了不起!”

  “箩篼文化”是箩篼湾的“魂”。箩篼湾人根据箩篼“口圆底方,外圆内方”的形状和盛装粮食的功能,将“圆”视为“德”,“方”视为“法”,提炼出了“箩篼文化”的内涵是“德”“法”兼治,“德”“法”兼济,相得益彰,乡村昌达。根据箩篼是竹制品的特征,以“竹”的自强不息、顶天立地、坚韧不拔、虚怀若谷的品格,提炼出了“箩篼文化”的外延是“用勤劳编织希望、编织理想、编织未来”。并根据“箩篼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将“箩篼文化”解析为“自强不息的勤劳,包容和谐的善良,尊德守法的自觉,追求美好的坚韧”。自此,“箩篼文化”便成了箩篼湾人坚守的精神。走在箩篼湾的任何一条路上,路灯都是箩篼造型,宣传标语也是刻在箩篼雕塑上的。尤其是一百多米长的“德法路”,深入浅出的诠释了“箩篼”精神。道路两旁的箩篼雕塑,口是圆的,上书各种形状的“德”字和与“德”相关的标语;箩篼底是方的,上书不同书法家书写的各类字体的“法”字,将高深的法制精神简单明了的作了通俗的诠释,“德法路”的尽头是一个法治广场,广场四周罗列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相关法律条文,简明扼要,十分实用。

  箩篼湾有一个三层楼的“乡愁馆”很引入注目。她陈列了箩篼湾的历史,那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石磨、石缸、锄头、扒梳等生产生活用具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箩篼湾人不忘过去,珍惜当下,开创未来。

  为了让箩篼湾人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短视、不骄傲、不腐败,箩篼湾还精心打造了一条两百多米的“清风路”。除了“警钟”楼和标语塔之外,沿路用日常生活用具作为载体,自创了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的廉洁用语镌刻其上,创意十足。那筛子上刻的是“筛掉的是杂质,留下的是纯洁”;箢篼上刻的是“淘去肮脏的,留下干净的”;风车上刻的是“轻浮的东西随风而去,宝贵的东西颗粒归仓”。句句诙谐幽默,一语双关,既寓教于乐,入脑入心,又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为了让文明“村风”长期吹下去,箩篼湾制定了《村民文明手册》,创作了自己的村歌、村赋,聘请了全国著名作家作为文化大使,把“箩篼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品牌深入打造,不断用优良的乡风和淳朴的民风为其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新的活力。

  管子云:“万民乡风,旦暮利之”。文明乡风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也是一种力量的粘合剂,更是乡村振兴之“魂”,真心希望箩篼湾坚守初心,坚守“淳朴”,发扬箩篼精神,将箩篼湾打造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文明新村。让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让文明之风吹得更加强劲。

  闲暇之时,让我们邀约三五朋友,再去箩篼湾沐浴“村风”。

 

  作者简介:黎美剑,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重庆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垫江县作家协会主席。

【编辑:陈媛】